研究人员的成就与价值是很难被衡量的,因此学术界行之有年的方法是依据发表的论文引用数来判断。一篇优秀的学术研究发表有可能会因为杰出的实验设计、严谨的逻辑推导或是突破性的发现而被大众所熟知,而有很大的机会成为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越多代表这位研究人员的能力被肯定,因此可以为他带来升等或加薪与受人景仰的好处。因此研究学者们都是在为了能够发表高论文引用数的文章而兢兢业业地努力。
为了冲高论文引用数而采取了不当的方法
然而一昧地以论文引用数作为各种评比的标准就难免会出现铤而走险的情况。例如在不相关的主题中大量引用自己或同侪的文章,甚至是期刊编辑或审稿人胁迫投稿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藉此冲高论文引用数。在2019年知名学术出版社Elsevier就踢爆了一位资深学者在担任审稿人的几十年间,持续要求投稿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并通过这种学术不端正行为多次被评选为高被引论文作者,直至去年才东窗事发。期刊本身无法及时发现这弊端实属遗憾,但更残酷的是,中间完全没有作者敢对此恶劣的行为反抗。
究竟“多少”的论文引用数才会被视为高被引论文?
既然论文引用数如此重要,那学术界的量尺究竟在哪里?《自然》期刊曾经报导过在所有已出版的文章中,只有1次引用的论文,已经在前55.8%中。被引用次数达10次以上时,该文章已经是全球被引用次数中排名前24%;当超过100次引用时,论文引用数就来到最高的1.8%。当然,不同学科的平均引用数差异极大。例如在人文学科中,平均论文在10年内被引用少于一次,而在某些生物医学领域的文章一年中就会被引用超过40次。另外从物理学领域来看,如果在2000到2010年间平均每年有约210次的引用,才算的上前1%的顶尖论文。主要是因为在不同领域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和使用年限,以及该领域的新期刊总数也会有关键的影响。
用正确的论文引用方法来实质帮助学术生态与个人成就
正确地引用论文不仅可以增加论文引用数,更可以制造整个学术圈的正向循环,以下是几个简单但很有效果的方法:
1、搜寻最初发表该发现的原始作者。
2、确保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并全盘理解后才引用,以避免不恰当的引用误导读者。
3、适当引用自己先前的文章是合乎道德且没有问题的。但同样的,必须在确实符合该篇文章的内容前提下才可以引用。
4、如果可以,就尽量回避没有实质贡献的资深研究人员挂名发表的要求,当然这对年轻学者来说非常不容易,需要资深学者们一起来做出榜样。
5、通过引用一些开放近用期刊的论文,让此类型期刊更容易被大家发现,如此一来文章就可以触及更多读者。